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過濾氣泡 假新聞與說謊媒體 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

<過濾氣泡 假新聞與說謊媒體 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
如果說
數位世界的孩子是國小版的資訊素養教材
那麼這一本 過濾氣泡
根本就是國高中生、成人版的媒體素養最佳教材
這一本輕薄的小書
是德國公民思辨課的教材之一
從書摺口的資訊中發現
這整套書都很有趣
從人權、談到政治、經濟、宗教等
感覺很像是高中生的教科書
都是人在社會中打滾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
這一本談的是媒體識讀
更是國內近年來
所有社會公民急欲提升的能力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生活中
我們不再只是資訊的接收者
而同時也是生產者、製造者
甚至是扭曲者
我們應如何保持理性來看這世界
我們該如何扮演好數位公民的角色?
這本書都有談到!
這本書分成七單元
1談[舊媒體與新媒體]
2說[假新聞]
3聊[假新聞一直存在]
4講[政治人物與媒體]
5寫[網路新媒體]
6述DQ數位素養[手機的世界]
7論網路霸凌
七章節中的每一篇都不長
文字淺白也適時搭配一些摘要、圖文
還介紹了假新聞的歷史脈絡
將我們身邊的會碰觸到的媒體議題
盡可能地蒐羅納入
再加上一些美編
整本小書易讀好懂
堪稱我目前閱讀到的媒體識讀相關書籍
最簡單好上手的一本
強烈推薦給對這議題有興趣的圖推好朋友們^^
PS過濾氣泡是什麼?
維基百科:
過濾氣泡(英語:filter bubble),又稱為同溫層、個人化資料過濾、篩選小圈圈,是一種網站針對個人化搜尋而提供篩選後內容的結果。網站內嵌的演算法會透過使用者的地區、先前活動紀錄或是搜尋結果,給予使用者想要的或是觀點一致的結果。這種結果可能會導致使用者越來越看不到他們不同意的觀點或資訊,使得認知過於單向,並處於他們的文化、意識形態氣泡之中。
泛科學也有一篇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9504
「過濾氣泡」理論主張運算機制會依據網路民眾先前的網路行為(像是按讚、點擊和搜尋紀錄),決定民眾能夠看到的文章,網路媒體像是臉書和 Google 可以藉此來避免民眾看到和價值觀不符,或不感興趣的內容,導致民眾身處多同質性高的言論環境中;而「回聲室效應」則描述網路民眾更容易接觸到和自己意識形態相似,或是價值觀相符的資訊,進而使得民眾得到的網路訊息越來越趨單一化

[閱讀心得]走自己的路座有故事的人/洪震宇

在要購入震宇老師的新書前
決定 好好來認識這個人
知道他是一個深耕土地的人
也知道他有著大出版社的頭銜
很會寫 也很知道怎麼寫
但我不知道的是
他是一個溫暖真誠的人
事實上
這本書讓我看得欲罷不能
(一邊蹓小孩一邊拿著看)
很少有散文類的書
讓我頻頻拿出手機拍照記錄
因為這本書中說的不只是台灣在地的故事
更多的篇幅是在談震宇老師 思考的脈絡
也就是 他 是如何 中年主動失業
然後 在各山城海鎮
協助在地改造
地方創生的故事
他是如何
讓地方更美好 讓居民與旅人 彼此共好?
在書中寫了不少他這幾年的工作
甲仙、池上、石梯坪、美濃......
那些
你在新聞中很少聽到的小鎮
那些故事令人感動
也佩服他一人可以激起那麼多的善的漣漪
以策略面而言
書中也提到了一些思考的技術
例如
用四種視角來思考(局內、局外、策略端、執行端)
用三個方法來整合(旅人思維、編劇洞察、導演實踐)
深入田野說好故事
透過觀察累積看法、
從看法找出獨有的想法、
從想法具體化成可執行的做法、
完成後呈可述說故事的說法
這些思考的模式、步驟、方式
或多或少
都能幫助我們在面對困擾時時更快的釐清問題
不過
這些都不是這本書想要傳遞的重點
他想要說的是他是[如何從生活脈絡中找到改變的力量!]
誠如他在書中所說
藝術家是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看到本質與問題
也是他處事的準則
雖然談的是偏鄉小鎮城鎮再生的問題
但其實說的不是策略方法
而是他如何用編劇的洞察、用導演的實踐
來面對問題
剖析問題
直指核心
分享他如何帶著居民、旅人
從感動到行動的過程
這些思維
都可以套用到我們面對的各個現場
在人生的每一個轉彎處
體認內心的召喚、抑或是熱情
回到內在動機
才能樂此不疲
很喜歡老師在書中所說
真正的創新
是內在的創新
需要勇於提問、勤於觀察
才有機會穿透核心本質
在地創生如此
在教學現場也是如此
有效的教學不是煙花燦爛的大拜拜活動
思考核心價值
把自己當成局內人來學
在轉換角度從局外人視角來看學習
才有機會一起共好
不過我個人最有感觸的是導演的實踐
領導者要向導演一樣
兼具局內人與局外人的思維
適時激勵、啟發
這幾句話其實有碰觸到我在工作中面對的問題
跨科教學、跨領域整合
都說來容易
[想的人多 說的人更多 做出來的人卻很少]
畢竟整合的確不易
而震宇老師的做法
是回歸本心
用感動觸發行動
全心投入
才有機會得到信任與真誠的對待
他的長期蹲點
協助地方找到轉型的契機
幫助社區找到運轉的生機
讓偏鄉小鎮(小校)有了轉機
雖然有些時候人走茶涼
但故事依然都在
點滴在心頭
整本書想要傳達的另一個重點則是
說故事的人
從來都不是因為技巧高超而吸引人
而是他本身
就是充滿故事的人
他有方法有策略支撐熱情
用真誠用溫暖品味人生
我想
洪震宇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正如同我下面留言中所說的
這書中的氣息
說的是我沒去過的台灣
是那個我心之所嚮卻從未用心看見的樂土
我跟盧建彰一樣
隨著文字拓展視野
但也因為自己沒有實實在在地踏上這些土地
而有濃濃的羞愧感受
然後再這樣的交雜的情緒中
時不時因為一些金句還會起雞皮疙瘩
這本書很適合我的所有文青好朋友們
我被紅塵俗事汙染太久
乍見這一本
有勾起我內心純樸善美的那一塊
在2020年透過這本書
對洪震宇老師有進一步的認識
也是幸福
(然後我三月就要去追星了)
寫好了心得 要TAG 老師來看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感謝老師一直以來為台灣做的
讀這本書
也讓我我想起了東眼礦工爺爺的故事
還有邱大俠
以及我的文青學長 學姊
我猜你們一定早就閱讀過這本
(學姊在留言串中有說到)
能讀著 你們也喜歡的書籍
我感到萬分榮幸

[閱讀心得]檸檬的滋味/吳爾芙

#閱讀心得
小說檸檬的滋味/吳爾芙

如果說 階級世代 是給大人看的貧窮調查報導
那麼這一本書就是給大孩子看得貧窮現場實記

這一本書 在那個我還大學剛畢業的2002年出版
那一年的我 才要開始人生
準備工作存點錢買台車....
在這本書中的喬莉
年紀才十七
卻拖著兩個幼兒
在找工作與失業 催繳房租中打滾
不是另一個茱莉亞羅勃茲的永不妥協
而是在貨櫃中長大 沒爸沒媽活在貧窮線下的少女

拉芳 是小他三歲的國中生
單親媽媽拉拔長大的他
人生始終在正軌上
積極、正向
[像顆子彈一樣]
從不等人數到三
就把事情完成

這兩個少女的生命線
因為喬莉需要保母顧小孩好讓他可以去上夜班工作
因為拉芳需要打小工存點錢讓他可以安心上大學
而交會
延展出整個故事

二十年前的作品
吳爾芙用[詩一般的句子]來描寫
但二十年後的今天來看
毫無違和感
因為那些短句
就像臉書貼文般
直白簡短
易讀好懂

書名叫做[檸檬的滋味]
(英文名叫做Make lemonade)
事實上
裡面一顆檸檬也沒有
檸檬籽兒倒是不少
這籽
暗喻著拉芳對未來的想望
帶著三歲的傑瑞米構築的未來
[如果你想要讓某樣東西成長茁壯
要他長得美
讓你只要看著它就覺得真是美好的一天的話
你得好好等待
同時你得持續給他澆水
得有佯裝滋潤
而且要跟它講話]

這些栽種植物的常識甚至可以說是育兒道理
14歲的拉芳很暸
但17歲的喬莉-兩個孩子的媽
卻蠻不在乎
讓孩子們生活在嘔吐物、汙穢、蟑螂家族佔據的空間中
而後因為拉芳捨不得與小孩分離
而發展出難以想像的劇情

很喜歡這個作家
在描述一個人的個性時
用場景切入甚至是氣味來描述
透過文字敘寫出喬莉如同爛泥般的生活

閱讀過一些貧窮相關議題的書籍後了解
貧窮不是單純的給予經濟協助而已
真正長遠有效的
是從他們心中找出向上的力量

而在這本書中
拉芳就是喬莉一家人的契機
書中最精彩也是最劇烈的一的篇章
就是喬莉與拉芳的爭執

沒爸沒媽也有些不負責任的喬莉
什麼事情都沒頭沒尾
激的拉芳對她大吼
[你就是這這樣什麼都做一半連避孕也做一半是嗎?]
讓喬莉整個大爆炸
對著拉芳大吼著它一直以來為兩個孩子做的事情
只會讓媽媽(貧窮者本人)備感壓力甚至自慚形穢

透過喬莉的立場
說著在正常軌道的我們常帶著的自以為優越的微歧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今日之喬莉的窘境也非一朝一夕形成

在貨櫃屋長大
在社會底層打滾
在毒品與大麻的誘惑生存
連金夕是何夕都不清楚
糊里糊塗的被人睡了
肚子大了
被老闆開除了
這些
如鎖鏈般的桎梏
掐著貧窮者難以翻身

拉芳看到了[她不想要的人生]
雖然因為拿不到薪水而嘔氣
也擔心自己想要上大學的夢想
因此而中斷
在逃與留之間掙扎
還好學校體系發揮了作用

拉著拉芳
也將喬莉帶回

故事的最後
有著峰迴路轉般的美好結局
讓人在闔上書本後的兩天
這些劇情這些文字仍在腦中打滾

這一本書
可以讓大孩子對於貧窮
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不論是要從喬莉或是拉芳的角度去切入
都很值得討論

強烈推薦給國中女孩兒來閱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