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奧立佛薩克斯
這兩天
認識了奧利佛醫師的一生
不只是打開了我對腦科醫師的想像之外
更能透過看他的生命史
去看待一個「好醫師」的定義與價值所在
這一本書是多年前北榮阿貝的書單
當時他開了兩本
(我已經忘記第一本是是不是叫做《切開左右腦》
總之都很好看)
但這一本
從書名 文體
都不是我的菜
除了封面的重機和型男會讓我多喵兩眼之外(笑)
我怎麼樣都不能理解
為什麼陳醫師 會喜歡這本書
然後這本書就在我家書櫃擱置了好多年
年後大整理書櫃時
又想起了這一本
無聊翻翻
一邊碎唸著
「要我讀自傳一定睡的啊!」
一邊上網查一下這本書的書評
我的媽啊
一查才知道
這是我大學時期
《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這兩本科普書籍的的作者
(原來我二十年前就讀過他的作品!)
相較於前幾本書乘載了濃濃的科普知識
這一本書則是讓我看見奧利佛醫師的人味情味
以及「他之所以為他」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賴其萬醫師撰)
有著奧利佛醫師1993年(當時71歲)的提點
「醫『病人』的病 而不是醫『病』
不管多忙
我們要切記
不要忘了人與人的關係」
在書中也寫著奧利佛醫師他同樣也是擔任醫師的爸媽
即便是九十餘歲
仍然四處出診
媽媽也在醫學院默默資助許多醫學生的學費生活費
就是在這樣環境之下
奧利佛醫師的一生
對「人」有著極大的熱情與慈愛
坦率而瀟灑
回顧一生
對自己誠實而直接
在生活中自得其樂
在研究中發現樂趣
在寫作中解放心靈
在與人的互動中
感受到精神上的支持與愛的流動
是我在閱讀這本書滿滿的收穫
整本書大略可以由幾個角度來切入
醫學研究/狂放青春/沈澱安適
在醫師養成的階段
奧利佛醫師提到
「 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授課或正式教學;
必要的教學都在床邊,最重要的學習是「傾聽」,
是從病人那裡獲得目前症狀的病例,並且詢問適當的問題,以便在病歷中填入細節。
身體的接觸可以建立某種深厚、有形的連結;人的雙手本身就能成為治療的工具。」P46
這樣的養成
也在他成為醫師之後影響了他
特別是當他發現「星期天有必要生病?」的病人
這個例子說明了,有時不自覺的動機可能與生理習性產生關聯,也說明:不能將疾病或疾病的治療從某人的整體生活模式背景經濟狀況片面截取出來。(P164)
(這段是在說 許多疾病是與整個完整的生活有關)
(所以在問診時要更全面的關心病人的日常)
奧利佛醫師說留意病人的整體生活情況有多麼重要,
而不是只關心藥物對他們大腦的影響。
(這件事情我在北榮深切有感
所有的醫護都很愛跟我們尬聊
我們家族有多少人
平常都做些什麼
他們三兩下就摸透)
狂放青春的篇章
不只是讓我嘖嘖稱奇
也讓我看見這個人的堅韌
work hard play hard
活的帥氣
就是他的寫照
不過於我心有感的則是他步入中年後生活觀察
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的安適
來自於他重視所有身邊的情感
以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個體驗
奧利佛醫師是一個熱愛故事與寫作的人
總是能在文字中發現自己的想法
書中也有多段篇幅寫道他在各種奇奇怪怪的場合書寫
還有游泳完全身濕濕的在海邊寫筆記的樣貌
令人莞爾一笑
「 人的一生中這樣的經驗遇不到兩次,
正常的情況下甚至一次也遇不到。
此經驗之珍貴與深刻、之強烈與廣泛的程度,
讓我覺得必須以某種方式明確表達出來。
但是我想像不出有哪一種適當的形式,
能夠結合科學的客觀性、強烈的同情心、病人和我之間的情境感、以及純粹是奇蹟(有時候是悲劇)的這一切。」(P200)
這些情緒
亂七八糟
也常常在我心頭翻騰
奧利佛醫師運用他對文字的技巧
透過日常的筆記
書寫舒壓
在書中提到他14歲開始寫日記,
回顧這一生算一算竟然寫了上千本。
「 寫作的行為,這件事情本身就夠了,
它的作用在於澄清我的想法與感受。是
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想法的浮現、成型,都來自寫作的行為。
我的日記不是寫給別人看的,
自己也很少看,
但他們是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一種自我對話形式。」
(P410)
這本書雖然也有不少我看不懂的腦醫學知識
但是奧利佛醫師的註釋很親人
感覺是一個多話的老爺爺
書中也有說到
他的某一本書在寫作中
他竟然寫了四百多條註釋
(笑死)(光是註釋就可以集結成一本書吧!)
《勇往直前》他人生的最後一本書
的最後一篇最後幾句話甚至寫出了他對寫作的狂熱
他自詡為一個講故事的人
「 對故事、敘事的感情,
那是人類的共同性格,
與我們的語言能力、自我意識、自傳式記憶同在。」(P410)
在書寫這些心得時
自己也忍不住內心的情緒
能透過他的文字
看見這位醫師
熱愛生活重視情感
關照身邊每一位夥伴(不論是不是病人)
更讓我思索
身為一位老師
真正的價值
「好看死了」我對先生這樣介紹
也介紹給大家(成人適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