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閱讀心得」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

 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



這一本是所有圖書館好朋友們
一定熟悉的波赫士
早在十年前
我就被他的
「 我總是在心中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這金句
深深燒到
所以這本書一上市
我都有在發摟
但是因為吃不下去
所以也都遲遲未動手
然後上了兒文所
更加雜食
這本又突然看得懂了
這一本是 台灣商務印書館重編而成
整本書分成四輯
我個人則是對第一輯-無限的書
比較有感
波赫士的文字
內容一點都不淺薄
在開始閱讀之前
我也僅僅只有讀過其中一篇〈巴別塔圖書館〉而已
但光是這一篇
就讀到寶寶我吃手手
這一篇
我是沒有資格寫下任何的評論的
只能用一個仰望巨擘的姿態
深受這些文字的感動
在巴別塔圖書館這一篇
他建構了一個無限書城的概念
但這一篇已經是這一整本
最有故事性最吸引人的一篇了
其他篇
雖然也好好看
我看得很入迷
但就是那種可以拿來當兒文所論文參考資料的那種生硬
夾雜著愛書人的那種執著
把書籍作為信仰的樂趣
所以在閱讀起來
是很雞皮疙瘩的
例如~
依照馬拉美的說法,世界為一本書而存在;
布洛瓦卻說,我們是一步神奇之書中的短時或字句,那不永無止境的書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事物;
或者,
更確切的說,這本書就是世界。
P23
你看看
在一堆引經據典
看不懂的硬冷知識中
光是這句當結語
我眼睛都發亮了
在人類使用的各種工具中,
最令人驚嘆的無意識書籍,
其他工具都是人體的延伸。
顯微鏡、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
電話是嗓音的延伸;
我們又有了犁和劍,他們是手臂的延伸。
但是書籍是另一回事:書籍是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
P29
有些人在談論書籍的消逝,
我認為不可能會有這麼一天。
試問,一本書和一張報紙或一張唱片之間,有什麼區別?
區別就在於報紙讀完就忘了,
唱片也是聽過就忘了,
那是一種機械性的活動,所以是膚淺的;
而書籍的存在是為了讀後永誌不忘。
P38
一本書不過是萬物中的一物,
存在於這個與之毫不相干的世間,
是所有書籍中行藏的一冊書,
直至 找到他的讀者,
找到那個能領悟其象徵意義的人。
於是便產生了那種被稱之為美的奇特激情,
這是心理學和修辭學都無法破譯的一種美麗的神秘。
西里西亞的安傑樂詩曾說:玫瑰的出現沒有一定的原因。
幾個世紀之後惠斯勒有宣稱:藝術是偶然乍現的創作。
但願你就是本書等待著讀者。P286
這一本書很硬
但我相信
愛書人的你
你會喜歡的!
(是有多逃避才願意好好寫這一篇)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閱讀心得」脫癮而出不迷惘/陳志恆

 脫癮而出不迷惘/陳志恆


在YOUTUBE循環播放音樂
還一邊LINE 結單付錢的當下
寫這一篇
自己都覺得有點荒謬
不過總的來說
陳志恆心理師的文字
一如他的講座
條理清晰
也緊扣重點
這本書
試圖用「正向聚焦」的角度
來看家中的迷惘少年
也在字裡行間
不停暗示明示
「大人自己都做不到 就要理解小孩」
「孩子身處數位時代 這是不可逆的時代潮流」
所以這本書 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
帶讀者看見問題
並試著提出解方
很喜歡書中提及的「覺知」的概念
這是一種後設監控
也是孩子(或是我們)
在使用工具時很重要的學習依據
自己之前在引導孩子使用網路時
都會一直碎念著
「你想要查詢什麼」
「你現在在做什麼」
試圖讓老師成為孩子的後設
讓他在迷惘的當下
或是滑到不正確網站的當下
得以警醒
另一個部分則是強調迷網的心理機制
在這些行為的背後
孩子需要的可能想要表達的是空虛寂寞覺得冷
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點頭認同)
本書最後提供了幾個作者的行動方案
*使用紙本行事曆(難做到)
*停用手機鬧鐘功能(難做到)
*配戴手錶(還好我的手錶沒有連網)
*別把手機擺身旁(但是我用電腦工作電腦也是連網啊!)
*閱讀紙本書(這我很可以)
*善用飛航(我從沒按過)
*設定螢幕只用時間(沒試過)
在這個生生有平板的時代中
這本書
提供了不同的想法及建議
很適合家有數位原生帶的爸媽們
(我家沒有這困擾)
(因為我是高度控制權位又恐怖的媽媽)
(媽媽本人比較有可能有這個困擾)
(但我只對某些人事物沈迷)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閱讀心得」勇往直前/奧立佛薩克斯

 勇往直前/奧立佛薩克斯


哪一本自傳可以讀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是我哭點太低?)
哪一個人的一生可以引人入勝
讓你拿著書抱來抱去
這兩天
認識了奧利佛醫師的一生
不只是打開了我對腦科醫師的想像之外
更能透過看他的生命史
去看待一個「好醫師」的定義與價值所在
這一本書是多年前北榮阿貝的書單
當時他開了兩本
(我已經忘記第一本是是不是叫做《切開左右腦》
總之都很好看)
但這一本
從書名 文體
都不是我的菜
除了封面的重機和型男會讓我多喵兩眼之外(笑)
我怎麼樣都不能理解
為什麼陳醫師 會喜歡這本書
然後這本書就在我家書櫃擱置了好多年
年後大整理書櫃時
又想起了這一本
無聊翻翻
一邊碎唸著
「要我讀自傳一定睡的啊!」
一邊上網查一下這本書的書評
我的媽啊
一查才知道
這是我大學時期
《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
《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這兩本科普書籍的的作者
(原來我二十年前就讀過他的作品!)
相較於前幾本書乘載了濃濃的科普知識
這一本書則是讓我看見奧利佛醫師的人味情味
以及「他之所以為他」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賴其萬醫師撰)
有著奧利佛醫師1993年(當時71歲)的提點
「醫『病人』的病 而不是醫『病』
不管多忙
我們要切記
不要忘了人與人的關係」
在書中也寫著奧利佛醫師他同樣也是擔任醫師的爸媽
即便是九十餘歲
仍然四處出診
媽媽也在醫學院默默資助許多醫學生的學費生活費
就是在這樣環境之下
奧利佛醫師的一生
對「人」有著極大的熱情與慈愛
坦率而瀟灑
回顧一生
對自己誠實而直接
在生活中自得其樂
在研究中發現樂趣
在寫作中解放心靈
在與人的互動中
感受到精神上的支持與愛的流動
是我在閱讀這本書滿滿的收穫
整本書大略可以由幾個角度來切入
醫學研究/狂放青春/沈澱安適
在醫師養成的階段
奧利佛醫師提到
「 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授課或正式教學;
必要的教學都在床邊,最重要的學習是「傾聽」,
是從病人那裡獲得目前症狀的病例,並且詢問適當的問題,以便在病歷中填入細節。
身體的接觸可以建立某種深厚、有形的連結;人的雙手本身就能成為治療的工具。」P46
這樣的養成
也在他成為醫師之後影響了他
特別是當他發現「星期天有必要生病?」的病人
這個例子說明了,有時不自覺的動機可能與生理習性產生關聯,也說明:不能將疾病或疾病的治療從某人的整體生活模式背景經濟狀況片面截取出來。(P164)
(這段是在說 許多疾病是與整個完整的生活有關)
(所以在問診時要更全面的關心病人的日常)
奧利佛醫師說留意病人的整體生活情況有多麼重要,
而不是只關心藥物對他們大腦的影響。
(這件事情我在北榮深切有感
所有的醫護都很愛跟我們尬聊
我們家族有多少人
平常都做些什麼
他們三兩下就摸透)
狂放青春的篇章
不只是讓我嘖嘖稱奇
也讓我看見這個人的堅韌
work hard play hard
活的帥氣
就是他的寫照
不過於我心有感的則是他步入中年後生活觀察
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的安適
來自於他重視所有身邊的情感
以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個體驗
奧利佛醫師是一個熱愛故事與寫作的人
總是能在文字中發現自己的想法
書中也有多段篇幅寫道他在各種奇奇怪怪的場合書寫
還有游泳完全身濕濕的在海邊寫筆記的樣貌
令人莞爾一笑
「 人的一生中這樣的經驗遇不到兩次,
正常的情況下甚至一次也遇不到。
此經驗之珍貴與深刻、之強烈與廣泛的程度,
讓我覺得必須以某種方式明確表達出來。
但是我想像不出有哪一種適當的形式,
能夠結合科學的客觀性、強烈的同情心、病人和我之間的情境感、以及純粹是奇蹟(有時候是悲劇)的這一切。」(P200)
這些情緒
亂七八糟
也常常在我心頭翻騰
奧利佛醫師運用他對文字的技巧
透過日常的筆記
書寫舒壓
在書中提到他14歲開始寫日記,
回顧這一生算一算竟然寫了上千本。
「 寫作的行為,這件事情本身就夠了,
它的作用在於澄清我的想法與感受。是
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想法的浮現、成型,都來自寫作的行為。
我的日記不是寫給別人看的,
自己也很少看,
但他們是特殊而不可或缺的一種自我對話形式。」
(P410)
這本書雖然也有不少我看不懂的腦醫學知識
但是奧利佛醫師的註釋很親人
感覺是一個多話的老爺爺
書中也有說到
他的某一本書在寫作中
他竟然寫了四百多條註釋
(笑死)(光是註釋就可以集結成一本書吧!)
《勇往直前》他人生的最後一本書
的最後一篇最後幾句話甚至寫出了他對寫作的狂熱
他自詡為一個講故事的人
「 對故事、敘事的感情,
那是人類的共同性格,
與我們的語言能力、自我意識、自傳式記憶同在。」(P410)
在書寫這些心得時
自己也忍不住內心的情緒
能透過他的文字
看見這位醫師
熱愛生活重視情感
關照身邊每一位夥伴(不論是不是病人)
更讓我思索
身為一位老師
真正的價值
謝謝 Robert Chen 醫師開書單
相較於小說
這一本是活生生充滿情感的真人故事
更能觸動人心
「好看死了」我對先生這樣介紹
也介紹給大家(成人適讀)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閱讀心得]門

 

門/瑪格達薩柏
這一本
從年前看到今天終於看完
昨天在結局部分
沈重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直到今天在把艾若末最後的日子讀完
啊!
該怎麼說這本書呢
該怎麼說這個剛烈的女人
以及書中那個故作雲淡風輕卻濃烈的化不開的情感呢?
這一本書
是由作家(第一人稱視角)
描述管家艾若末的一生
從主僕關係
進而慢慢的情同母女
相敬如冰卻又互相依賴的日子
他筆下的艾若末
只能用奇女子來形容
有點像客家阿婆
打拼刻苦的過日子
但硬頸型格的強度
可能有百倍以上
所以這樣不近人情
對權貴富貴不屑一顧
卻對街邊貓狗所有有需要的人兒給予仁慈與協助
一打五可以當機器人使用的體力
照顧整個家庭、整個社區不遺餘力
讓所有的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日常
都離不開這位管家老太太
不過人終有一死
艾若末的一生
結束的太辛苦
看著他極力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
即便是狼狽不堪
也是選擇奮力一搏
終結了自己的一生
讀到仍是心情起伏不以久久難以平復
日前跟玉萍說起這本書好好看
但他說
如果我看了好久都看不完
那就是不太好看
我說不
那是因為這本書
所有的文字都很生活化
只要一翻開
我就能看見他的身影
彷彿這位老太太就活在匈牙利的哪一個小鎮
勤奮的俐落的工作著
然後一絲不苟
苛刻不近人情的冷眼看著這個世界
太會寫也寫得太好
然後感覺沈重
看了一個月才看完
這本書好適合推薦給對文學有興趣的好朋友
我這輩子還沒有讀過匈牙利作家的作品
從這本書
可以略知這片土地的文化、故事

[閱讀心得]愛書小日子


愛書小日子
很可愛的一本圖文集
說著只有愛書人才懂的秘密 https://www.facebook.com/milu.fu/posts/pfbid02KDhkF77hZU7ytwoUiBvghmuW9t2LyRDFW8PGCkrA7VreEGkwuMxdmkKJsgWMJR1l?__cft__[0]=AZUtFLOLcnmg5ghXU1-LkZ2b7iixB2te6kfwu9cOMkj8rdtT0REoPVilBn8LLIwUr7Y76R8Foz0DMg7ZsIqTD1VumX_Q2VlUUHMPQq4fyDHYjeOkmjKDkMeKpsniEp2g9GjEXo0mO95MKi9xeRLgFc1PPfJOVwXB5pPqKcJBspkGJw&__tn__=%2CO%2CP-R

 

[閱讀心得]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在幾個月前
我發現自己有點身心狀況
每天吃焦慮都會飽
我都笑說
本人正在邁向仙女之路
身體已經拉警報了
我還不自知
直到忙完了好多場活動後
決心拉自己一把
這一本
就是一本當你在谷底可以幫你一把的書
裡面有很多內容都切中我心
也是我這幾個月以來都在實踐的
相較於作者的生活提案行動者
我比較像是沒有目標的遊牧人
哪兒開心哪裡蹲
不過這本書內容可能是些老生常談
但仍是有些很妙的地方
* 擁抱時間請不低於 6秒。
6秒是刺激催產素和血清素分泌所最需要的最短時間。
(這個我都有認真實踐)
* 媽媽不快樂,全家不快樂
老婆快樂人生就快樂
* 享受當下
別老活在「等」的未來裡
讓自己快樂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其他人快樂。
讓其他人快樂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你自己要快樂。
假笑練習久了,就會變真笑
雖然
相較於快樂
我更想要追求的是內心平靜
這一本簡單好讀的書
仍可以在他人的實踐經驗中
得到新的想法
與需要的朋友們分享喔^^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閱讀心得]擁抱陰影


 擁抱陰影

要寫這本心得是很吃力的
因為說老實話
這本書如果不是因為論文
我根本不會打開來
但是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契機
所以我看得好認真
也深受感動
榮格是進了研究所才有機會更加深入瞭解的心理學家
上學期讀了《公主走進黑森林》
對這學派仍是一知半解
這學期因為報告了《地海巫師》
媽啊!
對於陰影的詮釋整個讓我很入戲
不只是讀懂了
也從這本小說中了解到陰影對於個人的影響
那就好好的來看看陰影吧
原本覺得這種書一定很好睡
沒有抱任何的期待
但沒想到薄薄一本
我卻貼了一堆小貼貼
「 只有在我們認識且接受了陰影之後,
才可能短暫的經驗到這種榮格心理學派
或求道者終其一生所追求的那種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完整。」P17
「 將人格想像成翹翹板,
是一種很方便的比喻。
要是過於沉迷右邊的特質,
就必須在左邊方向相等的重量才能平衡,
反之亦然。
若不遵守這項規則,
翹翹板就會傾向一邊,
我們也會因此失去平衡。
這就是為什麼人會做出與自己平常行為完全相反的事,
如果超載的話,
蹺蹺板也可能在支點的位置斷掉,
造成施覺失調或崩潰,
雖然常常會耗費非常多的能量,
我們仍然必須保持這種平衡的完整」P64
「 自我與陰影來自同一個本源,
正確的相互平衡。
創造出光就會創造出陰影,
兩者相互依存。」P68
「 我們得到的建議是,
去愛我們的敵人。
但如果內在的敵人,
也就是自身的陰影,
正等著哭過來火上加油,
那就實在不可能。
如果我們能學習去愛內在的敵人,
便有機會去愛並救贖外在的敵人。」P86
「 到了中年,
人們開始厭倦在蹺蹺板兩頭不由自主地來回跑。
如果夠警醒的話,
我們會逐漸明白,
最佳的狀態是中間地帶。
古代中國稱之為道,
並認為中庸之道不是妥協,
而是創造與合成。」P94
(上面都是用語音輸入念的)
這本書是我目前讀過算是好懂的榮格
跟喜歡心理學的各位分享
(陰影的概念有拯救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