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就是這樣
老老少少的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
孩子們讀來有趣
大人們讀來深沉
20年過去了
不因時代演變而退流行
這就是<夏之庭>的魅力
這本書的劇情說來簡單
但其實議題很深
三個六年級的孩子
對[死亡]有興趣
所以決定開始觀察附近的獨居老人
想要研究一下人走到生命盡頭會是甚麼樣子
然後就在童年的最後一年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最後
隨著老人的離世
也為孩子們的童年畫下句點
死亡究竟是怎麼回事?
書中一開始從山下同學的祖母離世開始聊起
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喪禮的流程以及對死亡的想像
好喜歡書中孩子們的童言童語討論著
[就算我曉得人一定會死
但還是很不能相信這個事實]
還有書中的[我](木山)思考著時間對生命的作用
[東西會腐爛 這純粹是一種變化
如果說
肉煮久了會變香也是一種變化的話
酒放久了會發酵出甜味
食物會變爛
這不同樣是一種變化嗎
為甚麼我會覺得有些味道好聞 有些味道難聞呢
另外在看待變化時
為甚麼也有好變化與壞變化之分呢]
這是孩子們對於生命的初探
而這一段話也透露出生老病死皆自然的哲學觀
另外
整本書的寫作手法都是淡淡的 輕輕柔柔的
沒有甚麼高潮迭起
倒是充滿了對話
透過對話
一步一步的更了解三位小男孩的家庭
透過他們的行動(觀察、跟蹤)
一點一點的更清楚老人的神態樣貌與外型
透過好多叨叨絮絮的生活瑣事
呈現三小一老的情感交流
正如同最後14 堂星期五的課
孩子們與老人成為朋友
也為老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生機
他們從倒垃圾、拔草開始熟絡
一起吃西瓜開始有了更多的對話
接著又陪著老人一起種花
一起看庭院中的彩虹、修補房屋這種生活瑣事中
慢慢的看見彼此之間純真善良的一面
也走進彼此的生活中
不只是老人的生活有了變化
連孩子們也在這個歷程中成長了
[很多東西是隱藏起來的 等待我去發現它呢]
作者用隱喻的方式呈現小主角們的內心探索
小說的鋪陳開始以兩條交錯的線快速發展
一條記錄著老人的生活變化
一條則描述著三個孩子的成長
就在你幾乎以為老人就會這樣健康又有朝氣的生活下去之時
就在你幾乎以為這本書是一本充滿著快樂笑聲的忘年之交故事的當下
作者又時不時再繞回來寫著死亡議題
提醒著我們[既然人都會死 那我們為甚麼要害怕呢?]
最後安排了孩子們的足球集訓作為劇情的轉折
也成了老人離世的最後鋪陳
很喜歡在讀書會時
葛老師在引導的時候用[牆上的角色]
讓我們從書中找出孩子們對於老人的觀察
透過黑板的圖樣及記錄
我們又翻又找
一下子也寫了滿滿整片白板
葛老師引領我們思考
所謂的性格
應該是透過很多文字的推疊
很多神態動作的陳述
才能推敲出
而這一本書
更用一整本書
呈現出三個孩子的性格
懦弱中又帶著勇氣
溫順中又有著體貼
逞強勇敢卻令人心疼
相較於兒童故事的扁平人物
這故事中的每個角色相較之下
完整許多
也更接近真實生活中的角色
栩栩如生
感謝葛老師讀書會中的成員挑選了這麼棒的一本書
幾年後再次閱讀
依然感動深刻
在讀書會討論之際
我竟然有一種[我們正透過文字窺視著老人與孩子]錯覺
彷彿我們走進了書中
抬頭又看著牆上的老人畫像
更像是老人從書中活了出來
很精彩的一本書
不同的時期閱讀
都有不一樣的心得感受
很棒的一場深度導論
每一個提問每一句回答都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