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閱讀心得」大腦知識與教學(民92) 圖象化學習(民94)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民91) 培養反思力(民89) 讓思考變得可見(民107)

 #閱讀心得

大腦知識與教學(民92)
圖象化學習(民94)
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民91)
培養反思力(民89)
讓思考變得可見(民107)
繼昨天的專題探究的思索之後
今天把所有的教學原理的書籍搬出來複習
溫故知新
重新整理自己的教學脈絡
在各種教學技法爆炸的這個時代
每個人都自成一派
透過各種平台推播後
更加浮誇燦爛
這樣的教學現場「發拉逼波」
老師跟孩子們都好忙 好盲
今天回去看了20年前的老書
回顧「教」與「學」這件事
好多我們現在的倡議
舊瓶新酒 一點都不是創新
那些大學階段學到的學習理論 歷經了時代更迭
再讀仍猶如醍醐灌頂
學習是一個極複雜的歷程
《大腦知識與教學》這本書中
從腦科學的角度出發
(可以對應到我自己很喜歡的《大腦喜歡這樣學》)
書中提到了 生活中的各項有助於腦發展的小事
除了充足睡眠情緒安穩之外
我特別在兩小一邊吃早餐時
大聲唸出「營養」有助於學習
書中提到「 綠色葉菜、鮭魚、堅果、瘦肉、新鮮水果都對大腦有益處。優格跟牛奶以及綠色蔬菜其中的鈣活化酵素都能幫助神經系統的傳導。」
妹妹聽完
大聲說「就是我們家每天吃的東西耶!」
另一部分
《大腦知識與教學》
這本書中也強調 「就學準備其實從懷孕就開始」
(這樣媽媽會不會壓力太大)(笑)
也強調幼兒的早期經驗
對之後的學習影響很大
我想起週二小智跟我提到的孩子
家庭教育可以成就一個孩子
反之亦然
這本書中多次提到
大腦喜歡挑戰喜歡多變的概念
「豐富」一詞
可以在環境、課程、教學活動上面實踐
給孩子營養、運動、回饋、關愛、挑戰和藝術活動
都能讓他們更好
讀到這
我更覺得這些極其簡單不用花錢的小事
對孩子的大腦而言對學習而言卻是影響深遠的大事
接著《圖象化學習》則是筆記法的延伸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與圖像組織有關的理論
竟然1962年就被提出(笑死)
1.當重要的資訊是獨立分開、透過圖像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或者是信息更容易理解(Novak & Gowin,1984)。刪除不相干的資訊,只呈現必要的內容,可以簡化學習任務。
2. 腦/心智以次序的形式儲存和安排資訊(Ausubel, 1968)。新的資訊以概念的形式被儲存在我們稱之為基模的既有知識架構中(Rumelhart,1980)。因此,當先前的知識被提取時,基模就會提供架構讓新的知識融入(attach)。
3. 不論學習的素材是視覺的還是口語形式的,視覺化的圖表因為包含了重要的觀點(idea)和資訊,比起長篇大論的文件讓人更容易記得。維高茨基(Lev Vygotsky, 1962)稱這樣的圖表為傳遞者(semiotic mediator),是幫助學習者記憶的心智工具。
4. 視覺和口語語言進行圖像組織的使用,能夠提供學習者主動學習的機會。當書面和語言同時被使用時,學習者透過聽、說、讀、寫,以及思考,視覺化可以增強有意義的學習。呈現必要的內容,可以簡化學習任務。
(P30)
不過從這些理論中
我在思索的事
圖像化組織 有助於學習
那是因為我們在繪製的過程中
重新解構知識又加以重組
讓學習有意義化
學習成效自然會隨之提升
但面對AI浪潮
「圖像化」這件事都外包給AI時
對於學習的影響
可以想見
這也讓我反思
數位工具 可能是神兵利器
但傳統學習卻是不可取代
《培養反思力》則是自主學習好重要的手冊
其中講到標準化測驗(就是段考啦)
好有既視感
我們依次來思考這七個阻礙自律學習的測驗特徵:
•不論是老師或學生,都不能對他們所要做的測驗有所選擇—何時做測驗,或是測驗結果是如何地被使用。
•標準化測驗、成績曲線圖及常態表現的比較,抑制學生的主動進取及樂觀,因爲一半的人得分總是會低於平均。
•大部分的傳統成就測驗不允許學生主控管理自己的步調,也不需要他們依賴自我控制的學習策略,雖然這是他們
每天用來收集及澄淸訊息的策略。
•測驗是個別性的也是競爭性的,限制受測者去尋求協助及合作學習,也否定了許多教學的實務。
・傳統成就測驗阻礙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爲:(1)文章內容總是簡略的、不自然的,脫離原來的情境;(2)多重選擇的形式限制了表達適當建構意義的機會;及(3)測驗形式助長了只是從文章中找答案的策略,而不是為了意義而閱讀。
•標準化測驗的結果可能傷害了許多學生,因爲學生的焦慮及自我懷疑遠比測驗結果所提供的診斷性功能來得多。
•傳統測驗不評量學生對自我學習歷程的了解,也不提供學生機會去使用老師每天在學習過程中所強調的後設認知策略。
(P59 P60)
光是第一點
被康芮打亂複習節奏的老師們以及孩子們應該都在點頭
而我自己則是每一次學校的孩子們要段考時
我都會跟他們聊《笨蛋天才》那位數學家的故事
我也提醒了自己
自己的閱讀課雖然不用傳統的標準化評量
書中提及的學習檔案(學習歷程)
以及各種成果展演的持續性評量
「評量與教學互利共生,而且是一體的兩面」
這種鼓勵自律學習的持續性評量,有下列四項特徵。
第一,對學生而言,評量的活動是有意義的。
第二,學生的反思是後設認知的或後設動機的,因爲它專注於評價學生的理解方式,也就是,去評價學生認知歷程及動機的傾向。
第三,當評量是針對學生的長期成長時,學生會被鼓勵去思考自我學習的成長。
第四,促進反思的評量也是多向度的評量,它也促使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做判斷。
(P69)
我的閱讀課有很多樣的教學模式
但是評量部分 卻是我的弱項
書中提到了專題探究中很重要的量表
藉由老師 同儕 以及自己透過評量表
給孩子回饋
讓評量這件事 可以更有意義 也能促進自我學習
這招我在專題探究單元的時候有使用
但其他單元
孩子們如果有明確的評量向度
就可以幫自己學得更好了啊!
(今年中年級的閱讀筆記有放入這個概念
但高年級的還沒)
筆記起來 我要想辦法生出來
《培養反思力》+《協助學生做最棒的報告》+《讓思考變得可見》
三書
根本專題探究課必備
《培》那本書提到的是教學理念
《協》則是運用課例說明 筆記方格表以及心智圖 可以怎麼操作
《讓》這一本重點則在 帶引導帶討論的步驟
鉅細彌遺說明在討論的過程中如何陪著孩子探索想法、統整想法、深究想法
趁著康芮來
翻出這些老書
重新複習布魯納 維高斯基的裡論
在去思索
自己的閱讀課
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學得更好
^^
真心推薦給所有好朋友們
所有心情:
Deediao Yeh、陳香吟和其他52人
7則留言
1 次分享
留言
複製
分享

「閱讀心得」我們是數位新時代

 #閱讀心得

我們是數位新時代
來喔!
這本很可以買
資訊素養這一堂課
都沒有課本
雖然網路上素材很多
但是孩子們平板一關
什麼都忘光光
所以看看書還是很重要的
這本書有很可愛的插圖。
其中也設計了一些情境
讓孩子們去思考
「沒有網路的世界」VS「有網路的世界」
我一看到這個
立刻叫我家阿妹來看
推薦給家有小小孩 以及圖推老師好朋友們^^
(那個孩子已經淪陷的 沒轍啊)(笑)
所有心情:
Deediao Yeh、劉怡伶和其他23人
1 則留言
留言
複製
分享